碧潭堰及其周邊水域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,包括多種原生魚類和蝦蟹類物種。根據最新的調查,共記錄了60種魚類和11種蝦蟹類,其中有40種魚類和3種蝦蟹類會出現在魚道內,顯示出超過60%的物種會使用魚道。這些數據顯示碧潭堰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具有重要意義,同時也突顯出碧潭堰魚道對於新店溪水生生物的重要性。
Acrossocheilus paradoxus
別名:台灣光唇魚,石斑,石賓,石兵
身體特徵:體側有七條橫紋(通常身上有橫紋的都不好惹),口鬚兩對,雌魚、雄魚的吻部均有追星。
分佈:喜歡棲息於水流湍急、較高溶氧的溪流及較清澈的深潭底層中。
習性:善於游泳與跳躍,為台灣西部山區溪流的常見魚類之一,幼魚不太怕人,主要攝食石頭上的藻類以及水生昆蟲。繁殖季節為每年 4~8 月間,也會溯河到中上游去產卵。
備註:魚卵有毒,如誤食會引起腹瀉、頭暈、嘔吐、不要誤食喔!!
Candidia barbata
別名:一枝花,臺灣馬口魚
身體特徵:背側呈灰褐色,腹部灰白,體側自前鰓蓋的後緣至尾鰭基部有一極為明顯的藍黑色縱帶;成熟雄魚的吻部有極為明顯而尖銳的追星,其頭部下側、腹部、胸鰭及腹鰭均呈鮮紅色;雌魚的體色較淡;各鰭微黃至白色。
分佈:臺灣的特有種,普遍分布於西部各河川以及恆春半島西側的小溪流中。
習性:大多喜好在潭尾、潭邊的淺灘以及潭頭較緩流處活動;稚魚則會成群地聚集在溪流兩岸的緩流處覓食。雜食性,極為貪食,有時體型會變的極度肥胖。
Microphysogobio brevirostris
別名:車栓仔、短吻棒花魚、短吻鐮柄魚
身體特徵:體呈黃褐色,體側中線有5-6塊大型的黑斑,體背具有許多細小的黑斑,體側中部具有一條略不明顯之灰褐色縱帶,尾柄基部具一明顯黑斑,背、胸和尾鰭具條紋狀的黑色斑紋。
分佈:臺灣的特有種,分布於北部、中部之河川之中、下游流域
習性:初級淡水魚。性喜棲息於淺瀨、深潭及潭頭的河床石礫上,群聚溯游而覓食。雜食性,以啃食附著藻類為主,另外也攝食有機碎屑及水生昆蟲。
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
別名:溪哥仔(幼魚及雌魚)、紅貓(雄)、粗首鱲
身體特徵:成熟雄魚的臀鰭明顯延長,末端游離呈條狀。體背側灰綠色,體側及腹側銀白。雄魚體側的有12-15條具藍綠色光澤之橫帶,幼魚及雌魚不顯。雄魚背鰭及臀鰭鰭條具黑色條紋,頭部下部呈橘紅色,胸鰭及腹鰭呈橘紅色到淺黃色;雌魚皆偏灰白色。繁殖期時,雄魚有追星出現。
分佈:臺灣的特有種,原產於北部、西部的溪流。
習性:初級淡水魚。喜好棲息於河川的中、下游及溝渠中水流較緩的潭區或淺灘。幼魚為雜食性,以藻類、水生昆蟲及有機碎屑為食;成魚為偏肉食性,以水生昆蟲、小魚及小蝦等為食。
因被人為不當放流而成為花東各水系普遍的入侵種。本魚種在花蓮與台東地區的溪流中,已經對當地部分原生魚種如菊池氏細鯽的生存造成嚴重威脅
Hemimyzon formosanus
別名:臺灣石爬子、石貼仔
身體特徵:胸鰭寬大而平展,末端幾達腹鰭前緣;尾鰭凹形。體色變異大,體呈淺橄欖綠、或墨綠、或黑褐色等,體背及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深色斑;各鰭淡黃褐色,背、尾鰭具有暗色點狀條紋。
分佈:臺灣特有種。分布於臺灣北部及西部的溪河中、上游。
習性:初級淡水魚。喜好棲息於河川的中、上游湍急的河段。底棲性,常以扁平的身體及胸、腹鰭平貼在石頭上。雜食性,以刮食石頭上之藻類,以及捕食水生昆蟲、或攝食有機碎屑等為食。
Tachysurus adiposalis
別名:長脂擬鱨、脂鮠、淡水河鮠、三角鉤、三角姑
身體特徵:裸露無鱗,體一致為灰黑色,無任何斑點。
分佈:臺灣特有種,主要分布於臺灣北部與中部河川的中游水域裡。
習性:初級淡水魚。喜歡棲息於河川中上游的清澈水域,性嗜水流較大而高溶氧的水層底部棲息。白天躲於岩石縫隙中,大多於夜間或洪水期才出來覓食。肉食性,以水生昆蟲、小魚及小蝦等小型動物為食。
背鰭和胸鰭之硬棘,堅硬且具銳利,捕捉時應小心
Rhinogobius candidianus
別名:苦甘仔,狗甘仔
身體特徵:臉部有兩條十分明顯的紅線。尾鰭外緣為黃色,尾鰭基部有一個明顯的斑紋。體型很小,一般體長3-6公分,最大可達9公分。
分佈:主要分布在台灣東北部到中部溪流或水庫的中、上游河段的臺灣特有種。
習性:腹鰭呈吸盤狀,所以也可以用爬的方式越過溪流中的障礙上溯到上游。雄魚在繁殖季節有明顯的領域行為,在石頭下挖出巢,讓雌魚將卵產黏在石頭上,由雄魚照顧到小魚出生為止。小魚出生後有的會被水流帶到河口半淡鹹水區成長,經過一個月後再集體的往上游溯河,主要的洄游季節是在春夏之際,也有一些是陸封的族群。主要是以附著性藻類、小蝦蟹或水棲昆蟲為食。在魚道內偶爾可以看到黏貼在隔壁上或側牆上休息。
Rhinogobius formosanus
別名:橫帶吻鰕虎
身體特徵: 吻部及頰部有橘紅色或紅色的蠕蟲狀的斑紋,眼前有三條斜向吻端及上顎的紅色線紋。尾鰭有7-9條垂直棕色橫紋,尾鰭基部有"<"形褐色斑紋。雌魚在繁殖季時,腹部呈現亮藍色。 一般體長3-6公分,最大可達9公分。
分佈:流新北市與宜蘭縣的沿海小型溪流中。
習性:本種為溯河洄游型魚類,主要分布於溪流下游的淡水域之中。
Rhinogobius maculafasciatus
別名:苦甘仔,狗甘仔
身體特徵:臉頰有細小紅斑,體側有 6~7 條深色橫帶,鱗片基部呈橘紅色。本種也是典型的河海洄游魚類,在繁殖季節時,雄魚會在石頭下挖出一個
分佈:臺灣灣西部溪流
習性:主要是以附著性藻類、小蝦蟹或水棲昆蟲為食。腹鰭呈吸盤狀,可以用爬的方式越過溪流中的障礙上溯到上游。雄魚在繁殖季節會在石頭下挖出巢,讓雌魚將卵產黏在石頭上,由雄魚照顧到小魚出生為止。小魚出生後有的會被水流帶到河口半淡鹹水區成長,經過一個月後再集體的往上游溯河,主要的洄游季節是在春夏之際。
Sicyopterus japonicus
別名:日本禿頭鯊,尚魚
身體特徵:頭部圓鈍,嘴裂開於腹側,腹鰭特化成為吸盤狀。
分佈:在全台灣未受嚴重污染的溪流河域中皆有分佈,以東部地區族群數量較大。
習性:溯河產卵,仔魚隨著河水飄送到河口海岸區,經過 2 到 3 個月的浮游期,再成群洄溯到溪流中。喜好湍急的瀨區,以石頭上附著的藻類為食。春夏之際在碧潭堰此地,可以看到牠們成群的攀爬離開水面,繼續往上游前進,代表本地河川的水質變得越來越乾淨的指標生物。
Opsariichthys evolans
別名:溪哥,紅貓。
身體特徵:成熟雄魚的繁殖體色極為鮮豔多彩,體側的十餘條藍黑色橫紋相當明顯,但是雌魚的體色較均勻呈銀灰色不鮮豔(此乃為了保護繁殖後代的雌雄體色差異)。眼睛大,比例略占頭高的一半,嘴裂開口在吻端。
分佈:常見於台灣北部的山區溪流中,是最普遍的魚種之一,原本在台灣的中、南、東部地區並沒有這種魚。
習性:善游泳與跳躍,本種魚生性敏捷又貪吃,所以是許多溪釣朋友入門的對象。碧潭堰下游的新店溪河段是本種的主要繁殖和育幼場域,每年夏季裡就可以看到成群的小魚上溯到較上游的河段去成長,因此在碧潭堰魚道中經常可以看到其快速通過的身影。
Coptodon zillii
別名:吉利慈鯛,吉利吳郭魚
身體特徵:體呈橢圓形,側扁,背部輪廓隆起吻圓鈍,唇厚。上。體色隨環境而異,一般為暗褐色而帶有虹彩,背部較暗,下腹部暗紅色,鰓蓋上緣具一藍灰色斑點,一般體側約具7-8條暗色橫帶。背、臀及尾鰭具黃斑駁,背鰭軟條部另具一黑色圓斑。成熟雄魚在生殖期間,頭部具孔雀綠斑點及淺綠色線紋。
分佈:原產於非洲及歐亞大陸,因人工養殖的緣故,已被引進至世界上的許多國家;現今全台各地低海拔水域皆有其蹤跡,為島外引入的外來入侵種。
習性:對環境適應力很強,耐污染、低溶氧及混濁水,且繁殖力強,領域性高,對原生物種會造成傷害。
Eriocheir hepuensis
別名:毛蟹
身體特徵:背面顏色為深棕色,腹面為淺色,身體側邊有四對尖角,第四對比較不明顯,螯上有絨毛
分佈:臺灣西部溪流
習性:毛蟹是一種河海洄游的生物,長年住在山區溪流裡,到了繁殖季節(冬至前後),會降下至海邊產卵。毛蟹卵孵化之後會有一個月的變態發育期,之後再溯入半淡鹹水的河口區域成長半年,直至隔年夏天雨季來臨之時,開始其長途跋涉,到河川上游去成長。興建水壩的工程人員和科學家們為了保護這些勇敢的小傢伙,也無不絞盡腦汁,設計各種可以幫助小毛蟹越過水壩的設施,不知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呢?
備註:毛蟹除了因為是河海洄游的生物之外,也因為是不耐水質污染的甲殼類,所以是很重要的河川生物指標。再加上他們是河川的清道夫,所以在生態上極為重要。
Plecoglossus altivelis altivelis
別名:國姓魚,傑魚,Ayu,年魚
身體特徵:因為本種喜食乾淨流水區石頭上的矽藻,因而身上會散發出小黃瓜的清香味。背鰭後方有一脂鰭,頭小,嘴裂超過眼睛的後方,體側鱗片細小不易見,銀灰色的體側前方有一淡黃色的橫斑,雌魚的臀鰭較大而末端有凹陷的弧度。繁殖時魚體呈現身灰黑色。
分佈:臺灣北部及中部溪流水質較好的冷水域
習性:壽命僅為一年,在秋冬之際成魚就會從中上游下降至碧潭堰的下游河段配對繁殖,繁殖過後即死亡。幼魚會隨著水流漂送到河口半淡鹹水區(生活在山區的族群則在水庫區)生長約 3~4 個月,之後再隨著春雨來臨之際陸續的上溯到中、上游去成長,在本魚道中最容易看到的季節是每年的 5~7 月之間。由於本種不耐水質污染,過去曾在台灣各地絕跡,近年來因為淡水河污染整治有成,香魚可以再度地回到新店溪,這種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標生物,值得我們好好的珍惜!
Kuhlia rupestris
別名:大嘴烏尾冬仔
身體特徵:體上部黃綠色而有銀色光澤,下部銀白色,成魚體側的每一鱗片均具黑褐色緣。各鰭淡黃色,背、鰭具不顯之黑色緣,尾鰭上下葉各有1大型黑色斑點。
分佈:印度到太平洋區海域,紅海、東非洲、日本南部、澳洲街友分佈。可在全臺灣河川下游、河口區及蘭嶼見到此物種。
習性:主要棲息於河口區的汽水域,或溯入河川之中、下游流域,較少活動於海洋中。一般在夜間覓食,以小魚、甲殼類及水生昆蟲等為攝食對象,是種貪吃的魚種。
Anguilla marmorata
別名:鱸鰻,花鰻
身體特徵:體延長而呈蛇狀,尾部側扁。頭中大,呈鈍錐形體背側為褐色佈滿不規則的黃綠色斑塊,腹部為乳白色。體長小於50公分的幼魚,尾部有一明顯的黑斑。
分佈:印度到太平洋區皆有其蹤跡,西至東非、馬達加斯加島,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,北至日,南至南太平洋,各類型的島嶼與大陸的河川溪流等淡水域皆有其分布。臺灣之河川皆有分布,以東部較多。
習性:降河性洄游魚類,主要棲息於河流中、上游的底層或洞穴內,成熟時由河川進入海洋,在馬里亞納海溝區域繁殖產卵,繁殖後即死亡,魚苗隨海流到達各島嶼後上溯進河川及湖泊中成長。以魚類、蝦蟹等為食,亦偶而會爬行至陸地上攝食小型陸生動物,如蛙類。
聯絡我們 |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
地 址:(220242)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1段161號
電 話:(02)2960-3456